1.世界大战的基本简介

2.惊人的一战前奏(下),联盟关系破裂剑拔弩张,战火再起巴尔干

3.求斐迪南大公遇害事件梗概

4.萨拉热窝事件是什么?

5.萨拉热窝街头的刺杀事件,如何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6.关于一战导火索

塞尔维亚女篮索菲亚简介,塞尔维亚女篮实力如何

一战是由奥匈帝国以及德国发起的,导火索是奥匈帝国皇储夫妇被塞尔维亚青年,从而导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的“国耻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与妻子索菲亚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协约国和同盟国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向奥匈帝国开出了“空头支票”,使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于1914年7月23日下午6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塞尔维亚政府接受了除违反自身宪法、损害主权的第五条和第六条外的所有条款,同时开始了战争总动员。奥匈帝国因塞方未接受所有条款,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当时英国和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成熟,因此主宰世界格局的就是英法两国。但是不久之后,德国的实力渐渐强大,于是想要打破英法统治的格局,这就加深了德国与英法两国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主要有三大矛盾,分别是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除了这三大矛盾之外,当时还存在着德日、德俄等多种矛盾,一战的爆发只是这些矛盾发展的结果。随着这些矛盾的加深,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都在为战争做着准备,或是扩大军队,或是增加军需,一步步走上战争的道路。

世界大战的基本简介

是的。1914年6月28日,这一天是星期天,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阳光明媚,奥地利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携妻索菲亚来这里作特别访问。他此行的目的是想使妻子得到她在维也纳得不到的皇室荣誉。然而他却忘记了,这块土地是奥地利6年前才吞并的,对他充满了仇恨,刺杀他的阴谋正在酝酿着。当枪弹打穿斐迪南的脖颈和他妻子腹部的时候,随着两股鲜血的喷出,一场把全世界都卷入的战争开始了。普林西波成为永载史册的人物,历史的进程往往充满了偶然因素.20世纪,摆脱了土耳其人统治的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日趋强大起来,已成为南部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的斯拉夫人,强烈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以塞尔维亚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的发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极为不安。因此,奥匈加紧进行以摧毁塞尔维亚为目标的战争准备,而主持制定侵略塞尔维亚战争计划的正是斐迪南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冯?赫特岑多夫。当时,在塞尔维亚国内已出现反奥宣传活动和爱国团体。1908年成立了“国防会”,1911年成立了“黑手会”(又称“不统一毋宁死”)。这两个组织受到欧洲以巴古宁、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国防会”主张进行游击战来阻止奥匈帝国吞并塞尔维亚,并招募和训练志愿军。“黑手会”主张采取恐怖行动,它的奋斗目标是“实现民族的思想,统一所有塞尔维亚民族”。黑手会的活动方式是,单线联系,秘密活动,绝对服从,勇于牺牲。领导这个组织的是塞尔维亚参谋本部情报主任德拉古丁?提米特利耶维奇上校。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多次发生暗杀事件,许多青年爱国者都以献身精神去进行这些恐怖活动。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争夺欧洲霸权和分割殖民地的斗争中,已结成了两个互相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即德、奥、意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进入20世纪,迅速强大起来的德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叫嚣严重威胁着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德国修筑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犯了英国在西亚、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国在非洲的侵略计划和在南美的倾销政策也同英国发生尖锐的矛盾。德国积极加强海军,力图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英德在殖民地、商业和军备等方面的斗争使两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德国的强大,使欧洲的“均势”被打破,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调整对外关系。1902年1月,英国与日本签订同盟条约,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亚洲的竞争对手沙俄。同时,英国也在欧洲大陆寻找与它的宿敌法国接近。德法之间的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法国企图从德国手里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为此积极准备“复仇”战争。德法两国为争夺北非摩洛哥,也有着尖锐的矛盾。推动法国与英国接近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盟国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大大削弱,如果德法发生战争,法国不可能指望俄国的有力支援。在这些情况下,英法两国于1904年4月8日签订协约,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两国也调整了在纽芬兰海岸、冈比亚和尼日尔、暹罗、马达加斯加和新赫布里底斯群岛的矛盾。英法协约的签订是准备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英法协约签订后,英俄两国也逐渐接近。德奥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危害着俄国的利益,沙俄一直把巴尔干和土耳其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德国也想控制这一地区。1903年,德国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一旦铁路修成,德国将控制黑海海峡的通道,俄国出入黑海将受到德国的限制。日俄战争后,俄国的经济日益依赖英法两国,英俄两国的矛盾也因俄国国力的削弱和英德矛盾的加剧而暂时缓和下来。1907年8月,英俄两国签订协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惊人的一战前奏(下),联盟关系破裂剑拔弩张,战火再起巴尔干

“世界大战”这个专有名词据推测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战争爆发前形成,可能是德语单字“Weltkrieg”的直译。早在1904年德国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奥托尼曼反英小说《Der Weltkrieg: Deutsche Tr?ume》(世界大战:德国的梦),以英文出版作“即将来临对英格兰的征服”。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和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做成系统复杂的对抗联盟双方,爆发战争时容易导致全球发生冲突。涉及大型海外统治的势力几乎保证了冲突是全球性的,因为殖民地资源会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因素。同样的战略考虑,也确保了战斗人员会打击对方的殖民地,进而战斗的蔓延比前殖民地时代更为广泛。

早在1887年,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时就预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其争霸世界的斗争中,必然会导致“空前规模和空前激烈的世界战争”,从而首次提出了世界性战争的概念,以引起世界人民的警惕和防备。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从1898年到1914中先后在欧、美、亚三洲形成。这种战争是以世界霸权和掠夺为政治内容和目的的帝国主义政策的继续和斗争,也是一种殖民地的重新分配。在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了恩格斯在27年前的预测是正确的。1939年德、日、意法西斯集团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战参战双方都不是为了正义而战。各国目的如下:

英国是要保住老牌帝国的地位,打败德国,夺取更多殖民地,再近东肢解奥斯曼帝国,夺取美索不达米亚和外约旦、巴勒斯坦。

法国要在一战中为普法战争雪耻,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夺取德国萨尔区的殖民地,重新成为欧洲霸主

德国则是实现世界霸权,取代英国的位置,企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的日耳曼帝国,同时摧毁英国在太平洋的垄断权。

奥匈帝国是要占领巴尔干,取得亚得里亚海、爱琴海的出口,扩大成三元帝国。

俄罗斯是要摧毁德国和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势力,建立“大斯拉夫帝国”

意大利想占领北非、的里雅斯特、阿尔巴尼亚等地,确立在地中海的霸权

日本想夺取德国在亚太地区的殖民地,从而称霸东亚

土耳其想夺回在欧洲的领土,重新打造一个强大的奥斯曼帝国

美国直到一战结束前一年才加入战争,坐收渔翁之力,进一步增强实力,夺取世界霸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面临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德国早在1879年就与奥匈帝国结成反对俄、法的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这个同盟,从而形成了一个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称“三国同盟”(即同盟国)。俄、法对此很快作出反应,1891~1893年建立了俄法联盟,英国随后加入,形成了协约国。这样,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就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展开了激烈斗争。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这位竭力想吞并塞尔维亚的军国主义分子,携同妻子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暗杀。这次事件成了战争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把塞尔维亚视为争霸前哨的俄国于7月30日宣布总动员。8月1日、3日,德国分别向俄、法宣战,因为比利时拒绝接受德军通过本国领土的最后通牒,德国同时向比利时宣战。英国曾要求德国维护比利时的中立,遭拒绝后于8月4日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打了起来。前后卷入战争的有六大洲的33个国家,15亿人(占当时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大战期间大约有7000万人被动员参军。 战争第一年(1914年),速决战计划即遭破产。在欧洲战场上,德军同英法联军进行了“1914年边境之战”,法军南撤。德军推进到巴黎以东的马恩河地区,遭到法军大规模反击(史称“1914年马恩河会战”),德军退至埃纳河一线。9、10月间,为相互迂回对方的翼侧,进入法国北部地区的德军和英法联军实施连续机动,直到海岸方止。(史称“奔向大海作战”)。至11月,整个西线从运动战转入了阵地战。这一年,由于土耳其的参战,近开辟了新战场;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中国山东,出现了远东战场。英德海军的主要战役是北海的两次赫尔戈兰海战(8月,11月)和南大西洋的福克兰岛海战(12月)。

1915年,各参战国由于后备兵员和后勤保障发生严重问题,被迫将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战争重心由西线转到东线。俄军同德军之间先后进行了东普鲁士冬季战役(1~2月)、咯尔巴阡冬季战役(1~3月)、果尔利策进攻战役(5月),俄军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军退出战争。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入阵地战。5月,意大利从同盟国转入到协约国,在奥匈东南开辟了新战区。10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之后,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1916年,战争重新再次转入西线。德军对法军实施了“凡尔登战役”(2~12月),英法联军则对德实施了“索姆河战役”(6~11月)。东线俄军的西南方面军对奥匈军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6~8月),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从这一年开始,同盟国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

1917年,德国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在海上开展“无限制的潜艇战”,给英法海运造成极大困难。法军在埃纳河地区对德实施“尼维尔攻势”(4~5月),法军损失惨重,英军单独对德连续发动进攻,稳住了法国。9月,德国发动“里加战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战争。在意大利战线,德奥联军实施了“卡波雷托战役”(10~11月),迫使意军全线后撤。同年4月,在交战双方都陷于困境的情况下,美国伺机加入协约国一方。8月,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在协约国帝国主义推动下对德奥宣战。 大战为革命创造了客观前提,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1919年~1920年举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巴黎和会,作为协约国的一员的中国在会上成了列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伟大的“五四”运动。

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战争中,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并首次出现了集团军群(方面军)战役。大战的经验对战后20年各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以及依靠坚固战略防御工事制胜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这次大战经验的结果。 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一战起因 发表于2012年10月5日由admin

老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弗兰茨——斐迪南大公(1863年12月18日——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在萨拉热窝事件中遇刺身亡

1914年6月28日,“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便在奥皇太子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坐敞篷汽车傲然自得地进入萨拉热窝城。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两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波斯尼亚军政府长官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坐在左边的位上,司机旁边是侍从官哈拉希伯爵。

当车队经过市中心米利亚茨卡河上的楚穆尔亚桥,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他面前。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车掷出一枚炸弹,但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来的女侍。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察布里诺维奇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车队迅速驶进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

斐迪南太大意了。死神在等着他。

本来是去医院,但司机偏偏转错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处守候的普林西波。刺杀的机会来了。普林西波(当时仅19岁)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离他不远处的一个警察发现了,箭步冲上来欲抓住他的手臂。真是太巧了。就在这一瞬间,刚好赶到这里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萨拉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挥手犹如一道闪电,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警察冷不防一个趔趄。这时,普林西波的枪声响了,奥皇储夫妇一命呜呼。顿时,四下里一片混乱,米哈伊洛趁机飞快地逃离了现场,而普林西波当场被捕,日后死在狱中。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求斐迪南大公遇害事件梗概

之前我们说到塞尔维亚,希腊,保加利亚组成了巴尔干联盟,成功击败了庞大的奥斯曼帝国,迫使奥斯曼帝国放弃了大片巴尔干的土地,而故事的主角塞尔维亚的疆域几乎增加了一倍以上。

原本协议中三方将共享马其顿地区的领土,希腊,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之间出现了一些纠纷。本来在沙俄和英国的调停下,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应该以克里瓦·帕兰卡一线为界,希腊和保加利亚之间应该以奥赫里德线为界。但双方都觉得自己有理由再多拿下几座城镇, 因此塞尔维亚人越境占领了两座城市,希腊人也北上试图占领塞萨洛尼基,这二位还签订了个边境协议,直接把保加利亚排除在外了。

保加利亚自然也是非常不满两位盟友的做法,并做出了强烈谴责,警告希腊和塞尔维亚不要破坏协定,不要破坏盟友关系,同时要求塞尔维亚立刻放弃控制阿尔巴尼亚的念头。当时这老哥三国内都处于民主主义高涨期,于是三国的冲动青年们在边境上大打出手,彻底将矛盾激化,盟友关系也变成了敌对关系。塞尔维亚立刻与希腊进行了接洽, 塞尔维亚用支持希腊控制整个南马其顿为条件,换取了希腊支持塞尔维亚吞并北马其顿,二者还组成了对抗保加利亚共同战线, 防止保加利亚做出过激举动。同时防止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以帮助保加利亚的名义参合进来。

但很快就有一个令塞尔维亚感到惊讶和欣喜的消息传了进来, 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之间爆发了领土纠纷, 双方唇枪舌战吵得不可开交。就连沙皇俄国介入,拉着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搞了一个折中的《圣彼得堡拟定书》协议,都没能平息双方的分歧。甚至沙俄还被保加利亚当场喷了一脸唾沫, 恼羞成怒的沙俄干脆撕毁了与保加利亚的同盟协议以示报复。这就等于在告诉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你们放手去教训保加利亚,我就一个吃瓜看戏的。

保加利亚可以说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的主力,仅凭自身就牵制了大量奥斯曼帝国生力军不说,还在10次大会战中赢了8次,平局两次,几 乎都快要打到君士坦丁堡了(伊斯坦布尔)。实战表现证明保加利亚的军队是训练有素,战斗意志顽强且战斗技巧精湛。基于这种判断,加上保加利亚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倾向, 保加利亚沙皇费迪南德和他的将军们都觉得自己很有优势。从而忽略了通过外交途径周旋的作用, 更忽略了自己还有另一个敌人,那就是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在之前的战争中可以说打得那叫一个悲惨,部队被巴尔干联盟胖揍了一顿,不但暴露除了其军队建设的落后,更暴露除了自身工业能力与基建的落后。 于是奥斯曼帝国痛定思痛之后决定从欧洲寻求顾问帮助自己建设军队,并且从国外引进一批武器和工业设备,来加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准备伺机夺回自己失去的土地和尊严。

糟糕的事情一件接一件接踵而来,罗马尼亚在1913年2月5日正式宣布放下成见,与老对头——奥匈帝国结成军事同盟。 沙皇俄国的皇帝尼古拉二世出于不想失去任何一个盟友的目的,出面做了一个简单的调停, 这给保加利亚带来了一丝机会,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奥斯曼都同意维持一个边境缓冲区,但条件是所有人都必须削减30%的军队。 保加利亚自然不会接受削减军队的条件,它也不想示弱让出自己付出牺牲才得到的胜利果实,所以拒绝交涉。 尼古拉二世在确信事态无法挽回之后,彻底的放任不管,吃瓜看戏去了。

既然战争终将无法避免,保加利亚沙皇所幸把手下的内阁成员都换成了强硬的主战派, 并直接接管了保加利亚统帅部,随后命令保加利亚军队对塞尔维亚与希腊不宣而战。 这里发生了一件颇为有趣的事,保加利亚强硬派内阁也被沙皇的不宣而战吓到了,并设法给沙皇试压试图阻止这种不符合交战规则的行为,但此举并没有终止战争,很快保加利亚动员了59万官兵。塞尔维亚动员了34.8万官兵,希腊动员拿了14.2万官兵,黑山动员了1.2万官兵,罗马尼亚动员了41.7万官兵,奥斯曼帝国动员了25万官兵。

保加利亚这一次动员兵力比上次巴尔干战争还要多,由于此前战争中的兵力损失,其实很多预备役士兵都没有接受过训练就被紧急编入作战部队。 能够依仗的只有保加利亚第二集团军,该集团军经过整编以后从第一和第三集团军中调遣了大量老兵,并且合租那个被有175门火炮,是保加利亚能够投入的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总兵力大约11万人左右。保加利亚的作战计划是先解决掉希腊人,然后赶在奥斯曼帝国军队抵达前线之前击败塞尔维亚,扭转全线开战的局面。

希腊军队虽然投入总兵力14.2万,但能够作战的兵力大约有12万人,由于战事过于突然,希腊军队根本没有心理准备,也不清楚保加利亚人的进攻目标,因此陷入了被动状态。 可以说保加利亚军队的不宣而战确实起到了突然性,仅在6月29日的第一次突袭中就打穿了希腊军队的战线,并俘虏了6000多名俘虏,还缴获了130多门火炮。 有了这些火炮,保加利亚军队的火力得到了加强。

在北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队也遭到了攻击,不过保加利亚第四集团军的战斗力远不如第二集团军,虽然他们坚定的朝着塞尔维亚边境重要城市发动进攻,但并没能切断希腊军与塞尔维亚军的联系。大约在7月11日这天,塞尔维亚军与希腊军展开联合行动。 发觉情况不对的保加利亚第四集团军立刻转入防御状态,战斗一直打到7月18日,好在依托筑垒阵地顶住了进攻,不然整个保加利亚军的侧翼都要崩溃,到时候战争就直接结束了。

但局势对保加利亚来说非常不利,虽然一度拖住了希腊和塞尔维亚的攻势, 可是罗马尼亚军队在7月18日到20日期间攻陷了弗拉察,这座城市距离保加利亚首府索菲亚仅仅只有116公里。同一时间里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也打了上来 ,保加利亚军队并没有与奥斯曼帝国军发生什么大战,他们奉命尽可能的收缩防线寻找有利位置。不过拉胯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在这种没有抵抗的顺风仗中还丧生了4000多名士兵,他们都是因为卫生情况不佳而死的……

面对这种四面开战的局面,保加利亚实在是撑不下去了,最后还是尼古拉二世介入才保住了保加利亚,不然它非得被四方联手瓜分了不可。 在尼古拉二世的调停下,四方重新划分了边境,对比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前的领土面积来说,希腊的领土扩大了68%,塞尔维亚领土扩大了100%,黑山领土扩大了62%,罗马尼亚领土扩大了5%,保加利亚领土扩大了16%。而倒霉的奥斯曼帝国,领土面积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没什么明显变化。

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开始寻求向英国,德国和美国购买武器和工业设备建设自己的国防力量。同时由于两次巴尔干战争的胜利,领土扩大,塞尔维亚的民族情绪高涨,一年后萨拉热窝的枪声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保加利亚则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胜利后又被昔日的盟友打败,同样陷入了民族情绪之中,最终在一战中站到了德国一边。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简史》

往期文章: 惊人的一战前奏(上),倔强小国塞尔维亚,打败庞大的奥匈帝国

萨拉热窝事件是什么?

斐迪南大公(1863—1914),奥匈帝国皇储,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之侄。1889年皇太子鲁道夫自杀,他被立为哈布斯堡王朝皇储。1898年任奥军副总司令。1908年,他极力主张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深了俄与奥匈之间的矛盾,导致波斯尼亚危机。他极力反对南斯拉夫独立,主张把奥匈二元帝国,改组为奥地利、匈牙利和克罗地亚三元国家。1914年6月,在塞尔维亚边境参观军事演习后,访问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刺死,此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列强对巴尔干的扩张,激起塞尔维亚族的极力反抗,塞尔维亚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被奥匈占领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企图摆脱奥匈控制,同塞尔维亚合并,组成南斯拉夫,对此奥匈帝国力图阻止。1908年,奥匈帝国乘土耳其发生革命之际,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该两地长期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1878年该两地被奥占领,但名义上仍属土耳其),激起塞尔维亚的极大愤怒。塞尔维亚在边境部署力量,俄国支持塞尔维亚。奥匈帝国也在边境集结军队,双方剑拔弩张,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德国支持奥国,于1909年3月21日向俄国发出通牒,并威胁说,俄国干涉不仅意味着要对奥匈作战,还要对德国作战;德国还要求俄国承认奥匈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两地的吞并,否则就对塞尔维亚开战。俄国由于日俄战争(1904~1905年)中战败,力量大大削弱,又得不到英、法的支持,无力同德、奥匈抗衡,不得不暂时让步,承认奥匈对上述两地的占领。1912~1913年和1913年,曾发生过两次巴尔干战争,推动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运动,它们要求和塞尔维亚合并,建立大塞尔维亚国。奥匈帝国反对塞尔维亚扩大,图谋吞并塞尔维亚。奥塞冲突成为两大军事集团斗争的焦点,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库。

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亚邻近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6月28日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在1389年被土耳其军队打败的日子,演习选定在这一天是具有挑衅意义的。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亲自检阅了这次演习,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大公返回萨拉热窝市区时,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击中毙命。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德、奥匈帝国立即以此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事件遂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奥匈决定以此为借口挑起战争,吞并塞尔维亚。德国坚决支持奥匈的行动,俄国表示支持塞尔维亚。1914年7月23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答复。通牒内容极其苛刻,要求制止一切反奥活动,惩办进行反奥宣传的官民,由奥匈派员共同审判萨拉热窝事件的“凶手”等。7月25日,塞尔维亚复文,除拒绝会审外,全部接受其余条件,但奥匈仍不满。当天奥匈即与塞尔维亚断交。7月28日对塞宣战。7月30日,俄国宣布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又对法国宣战。8月4日,英国借口德军破坏了比利时中立,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卷入了战争。意大利出于自身利益,战争初期宣布中立,后来又转向协约国方面,对德奥宣战。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亚洲的殖民地,于8月15日向德国发出通牒,8月23日向德国宣战。土耳其于11月参加到同盟国方面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萨拉热窝街头的刺杀事件,如何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萨拉热窝事件于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

这次事件导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这一天是星期天,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阳光明媚,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携妻索菲亚来这里作特别访问。他此行的目的是想使妻子得到她在维也纳得不到的皇室荣誉。

这块土地是奥匈帝国在1908年所吞并,对他充满了仇恨、刺杀他的阴谋正在酝酿着。当枪弹打穿斐迪南的脖颈和他妻子腹部的时候,随着两股鲜血的喷出,一场把全世界都卷入的战争开始了。

为纪念这位“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而献身”的塞尔维亚青年,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在1977年作出决定,在普林西普刺杀皇储站立的石板上,用水泥浇铸一双脚印,并在旁边的墙壁上嵌入了一块约一平方米大小的白色大理石板,石板上用黑色的塞语和英语两种文字刻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弗利洛·普林西普就是从这个地方刺杀了奥匈帝国斐迪南皇储及其夫人索菲亚王妃。

关于一战导火索

萨拉热窝的刺杀几乎震动了全世界,几乎立即点燃了世界大战的火焰。协议国和盟国这两个主要的军事集团已经准备好行动,但现在他们不甘寂寞。愤怒的奥匈帝国立即向塞尔维亚王国宣战,希望在复仇的同时摆脱“巴尔干问题制造者”塞尔维亚。德国表示支持奥匈帝国,而俄国也宣布将协助塞尔维亚。法国和英国也先后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局势变得无法控制。

弗兰茨-斐迪南大公,这可是一战的关键人物,正是由于他被刺杀,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的继承人,恰好他的遇刺给了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的最好理由。

在这次著名事件爆发之后,尽管塞尔维亚总理为和平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同一天,奥匈帝国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理由是王子被塞尔维亚人。中午,5000多名塞尔维亚居民被炮击身亡。

随后,随着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帝国主义国家出于自身利益,也向一些反对者发出了最后通牒。例如,先是俄国发动了全面的战争动员,然后德国向俄国发出警告,接着是奥匈帝国的盟友德国当晚正式向俄罗斯宣战,第二天向比利时宣战,第三天向法国宣战。很明显,欧洲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几天之内卷入了这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一名不知名的“疯子”开枪而爆发。普林西普只用一支手枪就暗杀了斐迪南大公、索菲亚和他的妻子。这是一次极端的暗杀和恐怖活动,绝非正义之举。但他的行为的代价需要全世界来承受,一场世界大战和3000多万人的伤亡要为他的疯狂行为付出代价。

经过两次巴尔干战争,大大鼓舞和促进了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各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的运动。尤其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的斯拉夫人强烈要求摆脱奥匈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统一的国家。反奥的青年组织和秘密团体不断出现。在塞尔维亚,要求实现南部斯拉夫民族的统一,建立“大塞尔维亚国”的民族运动也不断高涨。由于在巴尔干战争中的胜利,塞尔维亚被看作南部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这就使得摇摇欲坠的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者极为不安。奥匈帝国为了摧毁塞尔维亚,便加紧进行对塞的作战准备。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弗兰兹·斐迪南和奥国军队总参谋长孔拉德·封·盖曾道夫,就是其中积极主张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军国主义代表人物。斐迪南原是奥皇弗兰茨·约瑟的兄弟卡尔·卢威格大公的长子。因奥国皇太子死后,约瑟断了直系后嗣,便于一八九六年选定斐迪南为皇位继承人。他从小被送到军队里培养,在奥匈陆军中有较大影响。他与孔拉德·封·盖曾道夫关系密切。一九○六年,他提议委任盖曾道夫为总参谋长,加强了奥匈的军国主义体制。之后,不断向巴尔干扩张,对塞尔维亚进行威胁。

奥匈帝国的野心,得到了德国的大力支持。德国希望通过奥匈打击塞尔维亚,以削弱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一九一四年五月,德奥两国总参谋长举行会谈。六月十二日,威廉二世又同弗兰兹·斐迪南举行了会谈,讨论了关于在巴尔干纠集旨在反对塞尔维亚的新联盟问题,估计了俄国的战备情况。威廉二世向弗兰兹·斐迪南表示,一旦奥塞发生战争,如果俄国站在塞尔维亚方面进行干预,德国将支持奥匈。

奥匈帝国为了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进行威胁,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把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弗兰兹·斐迪南决定亲自检阅这次演习,并选择在塞尔维亚每年都要纪念的“维多夫丹”国耻日,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萨拉也夫)去巡视。斐迪南的目的不仅要显示奥匈帝国自一九○八年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来对这两地的统治权力,而且,更主要的是为了向塞尔维亚示威,打击塞尔维亚人民的反奥情绪。奥匈的蓄意挑衅,引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的愤怒。一个定名为“不统一毋宁死”(通常称为“黑手党”)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军人团体决定刺杀斐迪南,以打击奥匈侵略者的气焰。刺杀计划是在塞尔维亚准备的。“黑手党”决定在斐迪南去萨拉热窝巡视访问时动手。几个在贝尔格莱德学习的、受“黑手党”影响的波斯尼亚青年接受了这一任务。他们虽然是奥匈国民,但都是塞尔维亚族人,具有强烈的反奥思想。在“黑手党”成员的协助下,他们潜回波斯尼亚,并组织了几名具有反奥民族主义思想的伙伴,作了精心布置。

六月二十八日,在检阅完军事演习后,斐迪南偕同妻子,乘敞篷汽车,在总督和市长陪同下,傲然自得地前往萨拉热窝市政厅。街道两旁站满了观看的人群。当车队行驶到闹市中心时,事先埋伏在路旁的波斯尼亚青年查卜林诺维奇冲上前去,向斐迪南乘坐的汽车投掷一枚炸弹,但没有命中,炸弹在车的后边爆炸,只伤了一名随从军官。斐迪南故作镇静,命令车队继续前进,开往市政厅。当斐迪南夫妇参加完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乘车返回,行驶到一个街口的转弯处时,汽车缓慢下来,这时,隐蔽在路旁的塞尔维亚族爱国青年加弗利尔·普林西波,急步上前,用手枪对准斐迪南夫妇连发两枪。这个狂妄、傲慢的帝国主义者连同他的妻子当场被击毙。

斐迪南是个臭名昭著的军国主义者,他的被刺,被人民群众视为对帝国主义战争狂人的一个惩罚。但是,这一事件却使早已渴望战争的帝国主义者兴奋异常。德皇威廉二世疯狂叫嚷:“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六月三十日,德国驻维也纳大使向本国报告了奥匈对塞尔维亚进行彻底“清算”的意图。威廉二世在报告上批示:“要么立即清算,要么永远不”。奥匈帝国把这一事件看作侵吞塞尔维亚的极好机会。就在斐迪南被刺后的第二天,奥匈帝国陆军总参谋长孔拉德声称必须立即开始军事动员。外交大臣也叫嚣:“现在是到了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候了”。由于担心俄国会进行军事干预,七月四日,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向威廉二世写了一封私人信件并发出政府备忘录,探询德国意见。威廉二世立即接见奥匈驻德大使,表示德国希望奥匈对塞采取坚决行动“不必踟蹰”,极力怂恿发动武装进攻。同时他声称,如果奥俄之间发生战争,德国将履行自己对同盟条约的义务。接着,威廉二世召开首相,外交大臣和陆海军统帅会议,向大臣们预告,战争可能爆发,他问国防大臣:“帝国军队是否已准备好应付一切事变?”答复是:“一切准备停当”。

在协约国方面,俄法表示支持塞尔维亚。沙皇政府的一些头面人物主张不要向德奥让步。前外交大臣伊兹沃尔斯基曾积极鼓吹用武力夺取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因而当战争即将爆发时,他高兴地叫嚷:“这就是我的战争!”法国向俄国保证,如果俄国与德国发生战争,法国定将履行自己的同盟义务,要俄国“必须坚定”。英国则玩弄狡猾的外交伎俩,它一面向德国表示要尽一切可能防止大国间的战争,一面私下鼓励俄国备战,但不公开声明援助俄国。直到七月二十六日,英国国王乔治五世还向威廉二世的兄弟表示:“我们尽一切努力,不使自己牵入战争而保守中立”,这就给德国造成英国不会立即卷入战争、而可能暂时保持中立的错觉。德国估计俄法对战争准备尚不充分,认为只要英国暂时不卷入,德国就可能以闪击战迅速打败俄法。因此,德国竭力鼓励奥匈把由萨拉热窝事件引起的奥塞冲突推向全面的欧洲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