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联合足球队-柏林阿尔巴篮球队
1.欧洲各国篮球联赛
2.周琦沈梓捷之后是谁,全运U19的未来之星
3.严仁英的生平事迹
欧洲各国篮球联赛
意大利篮球甲级联赛
1 蒙迪柏斯治 29胜3负
2 阿韦利诺 22 10
3 蒙特格兰纳罗 21 11
西班牙联赛
1 马德里 25胜5负
2 尤文图特 23 7
3 巴塞隆拿 22 8
希腊篮球联赛
1 彭拿典奈高斯 24 2
2 奥林比亚高斯 21 5
3 阿利斯 21 5
法国篮球甲级联赛
1 里曼斯(勒芒) 19 7
2 阿斯维尔 17 8
3 南锡 17 8
德国甲级联赛
1 阿尔巴柏林 23 6
2 勒沃库森 22 7
3 亚特兰大 21 9
土耳其联赛
1 费内巴切 20 6
2 比锡达斯 21 7
3 艾菲斯比逊 21 7
以色列甲级联赛
1 TA马卡比 16 5
2 比内哈萨隆 15 6
3 米格代尔 15 7
周琦沈梓捷之后是谁,全运U19的未来之星
自从2013年在辽宁举行的第十二届全运会,篮球项目开始设置青年组U18以来,到今日的U19组别,青年组已经成为中国篮球年轻一代的战场,周琦、赵继伟、沈梓捷、胡金秋等人均在这里打出了名堂。
十二运上,周琦和赵继伟、高诗岩、范子铭等人所向披靡,为辽宁男篮赢下了全运首块篮球金牌,其中多人4年后又是辽宁成年组夺冠的重要成员。十三运里,沈梓捷与徐杰、贺希宁、杜润旺等在小组赛全负的情况下,淘汰赛奇迹般触底反弹,一路高歌猛进夺冠,几年后他们也已成功进入国家集训名单。
本届全运青年组同样是少年们的舞台,广东、辽宁、江苏、福建、山东、浙江、河南、陕西8支球队挺进最后的决赛圈,在6天之内结束战斗,决出最后的胜者。今天也是小组赛的最后一天,今天之后,2个小组各前2名进入半决赛,捉对厮杀,继续前进。
A组为广东、江苏、福建、陕西,似乎将再现苏粤争霸。
以深圳新世纪青年队为主体,补充广东宏远球员,最终组成广东男篮,队内卢鹏羽、张昊都已经在CBA登场过。国青核心卢鹏羽打完了他的前两个赛季,可是除了掐人中庆祝和扣篮大赛,他的表现多少还有点对不起期待,作为3号位稍显瘦弱,还没有找到在职业联赛生存的有效办法。张昊倒是角色很清晰,表现也出彩,两人还是一起去的扣篮大赛。
孙浩钦的打法确实有点像郭艾伦,突破很是犀利,首战他14投10中,拿下全队最高的21分4篮板4助攻, 第二战福建,20中10还是最高的26分6助攻3篮板2抢断。这两年,他正在从分卫向控卫转变,全运会是他的一次挑战。
深圳目前已经为孙浩钦、武子涵、彭森傲、曲虹霖(租借宁波)注册,除了孙浩钦之外,武子涵也是非常被看好的锋线,身高202CM,也是03级。深圳有意让他向多位置全能型锋线发展,前两场他总计20中16,砍下40分,效率不可谓不惊人。
徐昕是广东的主力中锋,但前两场他的数据和表现都挺一般,7分3篮板1盖帽,6分4篮板3盖帽,中规中矩。他到底有多大潜力,或者说目前水平如何,恐怕要等到淘汰赛对上同年龄段内线佼佼者时才能看清,03年出生的他尚显瘦弱,但天赋着实不错。
A组的另一支强队便是江苏,苏粤争霸将决定小组排位,甚至是冠军走向。江苏名气较大的是李楠之子瞳,上个赛季他已经在苏州肯帝亚打完了新秀年,和他同年的张知垚和戴昊,以及03年的张陈治锋都是潜力新星。
有趣的是,戴昊和张知垚实际上是上海男篮青年队的球员,而且已经在新赛季完成注册,再加上李添荣,被称为上海新的青训三杰。他们都曾在海外效力,207CM的张知垚在2015年远赴,后来又在贝蒂斯青年队效力,也是国青主力内线,有一定投射,潜力很大。对了,他的爷爷张景富、父亲张敬东都是篮球国手,他已是篮三代。
戴昊身高195CM,司职后卫,也曾代表U13出战,在西班牙加纳利篮球学院求学,去年他从阿尔巴柏林青年队上调一队,但因为疫情回国后便加入了上海。身材高大的后卫,戴昊的身体天赋也很出众,几个高难度扣篮的早就让他在圈内出名。全运前两战,一场11中8拿下17分7篮板2助攻,一场12分5篮板8助攻5抢断,看起来还未出全力。
最有意思的是,戴昊以及前文提到的孙浩钦都是江苏连云港人,而今他们一个加入了上海久事,一个去了深圳男篮。江苏虽然在全运会上潜力球星不少,但这几人都不为江苏出战CBA,身高214CM的小将张陈治锋在清华附中打出名气,是江苏全运会的主力内线,他此前差一点也进了上海,目前已经去了清华大学。
和江苏一样尴尬,福建的后场核心林葳也被挖角了。
身高188CM的林葳是福建厦门本地长大的组织后卫,今年的U19国青里也有他,而且,他出生在2003年12月25日,也就是说他基本比队友们都要小个一岁半岁。今年和四川的国青邀请赛,他在16分钟里拿下18分3助攻。全运这两场,虽然福建难求一胜,但他一直是球队最稳定的点,对江苏更是轰下了31分。
可是,如此稀缺后卫的福建却没能留住林葳,去年10月,林葳决定加盟同曦,原因之一是国青教练王锡东被霍楠请去了南京。因此,当林葳在全运会以几乎绝对核心姿态带领福建冲锋陷阵时,福建的球迷们却是五味杂陈,就像看到加盟上海的王哲林成为福建旗手走过开幕式一样。
B组的局面较为复杂一点,山东阵容强大,段昂君、马鑫鑫、李信仪、石奎、偰李永炜,这都是国青战将,不过,后三位再加上杨曦皓都来自清华附中,目前他们在CBA球队的下家其实并未确定,这和江苏情况很是相似。好在山东还有段昂君和马鑫鑫,且有了全运会同袍之谊,未来有可能在签约上领跑。
山东全运首战就遇上了传统强队辽宁,前三节落后13分,但末节李信仪与段昂君发威,单节30-11逆转取胜。段昂君上赛季和马鑫鑫一起被送去了湖北工业大学历练,192CM身高的锋线,出道之时不少人认为是丁彦雨航的接班人,在青年级别赛事中非常出色,不过,他的未来因为身高原因,或许要面临位置和打法调整。
山东的富裕仗只是一时,未来尚不明确,而浙江已经等到了未来。
辽宁男篮的第二战再次输球,李虎翼依旧拿下全队最高分,但孤立无援,他是辽宁这届表现最好的球员,不过去年已经选择校园去了太原理工大学。辽宁再次落败仍然是内线受制,浙江有这届U19目前最好的中锋余嘉豪,身高220CM,并且是U19和U22双线作战。
继承了父亲的篮球基因,余嘉豪的身高体型就是内线巨兽,但就像他父亲说的那样,他现阶段在U19表现得或许很出色,但年轻人的表现往往会有起伏,还要进一步观察。在他带领下,浙江无往不胜,说不好他和广东徐昕这两位超过220CM的高大内线会上演一场有趣的对决。
浙江是近些年CBA里青训最好的球队之一,与山东、江苏不同,这支球队除了冯洺臻之外,其余都来自浙江金牛青年队,特别是有了余嘉豪,再不用像上届那样请来广厦胡金秋坐镇内线。已经在联赛中出场过的时振恺,和余嘉豪一起确定出征新赛季的任骏哲,也都有不错的潜力。
另外几支球队,已经在山西效力的席益民、韩霈瑜出现在了家乡河南的阵容当中,辽宁的沈阳二中师兄弟李虎翼、李奕男表现很好,但由于辽宁两连败几乎已经是确定无缘晋级。继续前进的四支球队预计将会是A组的广东、江苏和B组的浙江、山东。
淘汰赛开始前,最后一天小组赛将尤为关键。
两组都将在这天进行小组头两名的角逐,淘汰赛的交叉对阵意味着小组赛的排名非常关键,广东与江苏这场将在下午1点30分开打。江苏的内线强大,215CM的瞳、214CM的张陈治锋、207CM的张知垚分别来自肯帝亚男篮、清华附中和上海久事,且都在同级别各项赛事中表现出众,广东的压力最后都会落到前两战半雪藏状态的徐昕以及张昊身上。
广东的后卫和锋线阵容厚实,孙浩钦、武子涵等进攻出色,但最后的微妙天平可能出现在佟佳俊与戴昊的控卫对决上。考验佟佳俊是否能当重任,就看这一战他能否稳住大局了,名声在外的戴昊可是不好对付。
浙江与山东的对决将在晚上7点半开打,山东的清华附中四子只有杨曦皓是真正的内线,他和210CM的马鑫鑫要顶住余嘉豪可是不易。去年的星火杯决赛,他们虽说赢过浙江,但那场球毕竟余嘉豪没有出战,李信仪等人在强大内线威慑下还能撕开防守吗?
说到去年星火杯决赛,石奎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打进加时,砍下26分,只是最后的MVP却给了偰李永炜,他在“体教友谊赛”加时击败山东后也赢了一座MVP。大局观出色的石奎不仅仅是个组织者,他的刺客和大心脏属性将要再次经历老对手浙江的考验,同样,浙江又要面对一位成熟难缠的后场了。
未来之星的对决就在小组赛最后一日真正展开,大浪淘沙,谁主沉浮!
严仁英的生平事迹
严仁英,1913年出生在天津的一个大家族,祖父严修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做过贵州学政、学部侍郎,曾与张伯苓一道,共同创办南开系列学校,被誉为“南开校父”。因为排行老四,家人都亲切地叫严仁英“四妹”。
从小在深宅大院中长大的严仁英,12岁前都没出过家门,据她自己说,“所以老有点野性,老想往外跑”。
也许从小就渴望外面的天空,也许受张伯苓的名言“会玩的学生才会读书”的鼓舞,南开女中的五年时光,严仁英成了个十足的爱玩会玩的快乐女生。那时的她,个子高高,活泼好动,当仁不让地成为校篮球队和排球队的核心成员。
话剧一直是南开学校经久不衰的传统。当年,周恩来、曹禺都曾是南开话剧团的风云人物。严仁英也跃跃欲试,她联合同班同学邓婉娥、陶葆圣,将东北地区爱国将领郭松龄的故事搬上了舞台,自编自演,为话剧起名《反正》,主角郭松龄将军自然由身材高大的严仁英扮演。
虽然是第一次出演,严仁英却镇定自若、吐字清晰,特别是她说出“我郭松龄正式宣布起兵!”那一句铿锵有力的道白后,台下掌声雷动。尽管这个女孩十足爱玩甚至略带淘气,可她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全校前三名。
1918年,严仁英的父亲病逝异乡,祖父严修悲伤之余,对年幼失怙的严仁英兄妹倾注了全部的爱,祖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方法的科学,让他们获益匪浅。
严仁英兄妹也格外争气,努力学习、侍奉长辈,从小就自强自立。初三时,长年受肿瘤困扰的祖父严修也因病而去,严仁英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严家没出过医生,每每碰到病痛,全家几乎是束手无策,“特别是我的三哥,老早就得了肺结核,不得不退学在家养病,为了照顾三哥,我的母亲付出了很多。所以我很早就有了当医生的愿望,而我想当医生的最初愿望,就是能够给家里人看病。”
1932年,严仁英顺利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同时选修北平协和医学院预科必修课程,正式开启了治病救人的人生路。 1935年,严仁英如愿以偿地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并以前三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协和医学院奖学金。
北平协和医学院素来以高标准培养的“少而精”而著称,因而协和的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学习异常紧张。林巧稚回忆当年学习时说:“一开学,几乎就与世隔绝了,一头钻到学习里。”而稍后于严仁英毕业的吴阶平则对老协和“没有商量余地”的“淘汰制”久久难忘。
凭着在南开、清华养成的良好习惯,严仁英依然是活泼轻松、乐于助人。也正是在协和的日子里,严仁英认识了同班同学王光超,两位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在这里奠定了此后的一生情缘。
协和医学院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去各科轮流实习,为此,严仁英来到了协和医院产科,在这里,她第一次认识了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教授。林巧稚是1929年毕业的北平协和医学院第六届毕业生,也是协和医院第一个中国籍的妇产科主任,她曾亲手为5万多个婴儿接生,被称为“万婴之母”。
而在初来乍到的严仁英看来,林巧稚这位大夫颇有点“神”。
严仁英回忆:“我那会儿做实习大夫的时候就奇怪,怎么产妇在那儿哼哼唧唧地闹,林大夫一来了就没声音了。她就坐到产妇的旁边,拿手摸摸她的肚子,听听胎心,摸一摸子宫收缩,完了跟她说,你现在是怎样的,还有为什么现在肚子疼啊,是孩子要出来了,得给他腾道,出来的路得腾好了,孩子就好出来了。产妇牵着林大夫的手,她就安静了,她就也不嚷嚷了。所以在我印象里,我觉得林大夫真是一个好大夫,她对于门诊的病人、病房的病人都那么认真负责,非常耐心,除了给她治病,还给她解决心病。”
在恩师林巧稚的指导下,严仁英选择了妇产科专业,留在协和任住院医生。她很喜欢这个专业,因为在这位年轻实习医生心目中,产科是“一个人进院,两个人出院的甜蜜事业”,“一个人来,两个人走,母亲和孩子走的时候都高高兴兴的,这令我心情舒畅。”
工作了一年多,正当严仁英踌躇是否要像林巧稚那样,不结婚,一步步从住院医生晋升到住院总医师、讲师、副教授、教授时(老协和认为女性结婚就是事业的终结,最多只能去门诊),珍珠港爆发,协和医院被迫关门。
协和关闭后,林巧稚谢绝了同事动员她去美国的邀请,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起了“林巧稚诊疗所”。而在林巧稚的安排下,严仁英则来到了杨崇士创办的国立第一助产学校附属产院,并由此接触到了另一位为中国妇幼卫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著名妇产科专家——杨崇瑞。
中国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杨崇瑞不仅是一个妇产科专家,更是一位医学教育家。她积极投身于当时不为人重视的群体保健事业,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创立了多所助产学校,在旧中国掀起了一场新式接生法的革命。更令人钦佩的是,早在上世纪30年代,杨崇瑞就提出“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主张,创办“节育指导所”。
在杨崇瑞的节育指导所里,严仁英看到了令她终生难忘的一幕:医生们几乎是在用“求”的口气,“求”患者们一定要取避孕措施,告诉她们为什么要避孕,怎么取措施。
严仁英震惊了。这几乎是“死乞白赖”地“求”病人,和以往自己坐在诊室里等病人求上门来,是多么的不同啊!就在杨崇瑞身边,严仁英开始体会到“预防”和“保健”的重大意义。 1942年7月,严仁英辞去国立第一助产学校的工作与王光超结婚,成为“王光超大夫诊所”的一名医生。但她很快便发现,丈夫的这个诊所有点“神秘”。这个坐落在西单旧刑部街上的小诊所,正是北平的秘密联络点,肩负着秘密为抗日根据地运送药品和物资的艰巨任务。
诊所是城内物资通往平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渠道。严仁英勇敢地配合着丈夫的“神秘”举动,“这样的秘密行动持续了两年时间,给根据地送药,我们从来没怕过。”
1945年夏,日本投降,北平城百废待兴。由于日本人的撤出,北平大学医学院教学陷入停顿之中,严仁英被请到北平大学医学院讲授妇产学。
当年的学生胡亚美回忆:“当时,我们妇产科课程是由林巧稚老师讲授的。林老师当然是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授,但她的普通话不太流畅,讲课时常用英文夹杂闽南语,学生听起来有些困难,也妨碍了对课程内容的领会。我们的大班长在得到林老师的同意后,请来了她的得意门生严仁英老师为我们讲授妇产科的课程。严老师讲课条理清楚,与临床紧密结合,很受我们欢迎。”
1946年,北大复校,北平大学医学院并入北大。北大医院重新开业,立即请来了原来协和医学院的各科班底,如内科的吴朝仁、王叔咸,外科的关颂韬、王大同,儿科诸福棠,眼科毕华德,耳科张庆松,皮肤科胡传揆等,严仁英的恩师、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林巧稚自然也在其列。
当时,由于这些教授大多身兼数职,他们就把原来在协和的学生找来做住院总医师,这其中有内科的邓庆增、外科的吴阶平、儿科的赵锡祉等,而林巧稚的不二人选,自然是严仁英。
就这样,严仁英再次回到了林巧稚身边。
1948年秋,在多方争取和林巧稚的帮助下,严仁英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部进修。想起为了事业终生未嫁的恩师林巧稚和杨崇瑞,严仁英格外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正当严仁英夫妇在美国努力学习时,大洋彼岸传来了解放军节节胜利的消息。一年之后,归心似箭的严仁英夫妇与许多有志青年一道,冲破美国方面的劝诱和阻挠,毅然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严仁英夫妇从旧金山登上开往香港的客轮,同船的有老同学梁思懿夫妇、其弟梁思礼,以及范少泉、刘传琰等一批朝气蓬勃、心系祖国的年轻留学生。
在美国学过无线电又做过电台主持人的梁思礼随身带了一个惠普收音机,顿时成为这批渴望得知祖国消息的年轻人的中心。一天,收音机传来了10月1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严仁英等人无比兴奋,便在甲板上展开了庆祝活动:“按照新的国旗是红色,并有一颗**大五角星和四颗**小五角星的解说。我找来一块白布,用红墨水染成红色,用黄纸剪了五颗五角星,把大星四周各放上一个小星。就这样,我们唱歌(《解放区的天》等)、跳舞,在甲板上尽情欢庆。后来回到北京时才发现国旗做得不对,可惜下船时没有把它留下来做纪念。”
按照严仁英自己的说法,归国之后,她干了一连串“不务正业”的事。首先就是为检查身体。
1949年11月21日夜,时任北京的聂荣臻一声令下,封闭了北京八大胡同的妓院224家,收容1286人,在新中国正式成为历史。作为妇产科专家,严仁英跟随医疗队在教养院对们进行了长达四个月的治疗。严仁英将她们看作自己的姐妹,不歧视、不嫌弃,以高尚的医德医风,感化着教养员的学员,自身也上了一堂深刻的“阶级教育课”。
紧接着就是抗美援朝。1951年,严仁英跟随李德全带领的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志愿军。这期间,他们发现了美军空投生化武器的恶劣行径。于是,1952年3月和7月,严仁英两度赴朝,先后陪同国内团体以及英、法、意等七国调查团,调查美国发动细菌战的情况。
在炮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严仁英等人冒着美军飞机轰炸的危险,奔赴前沿阵地,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收集了大量的罪证材料。在此后的四年多时间里,严仁英多次参加有关美国细菌战罪行的展览工作,在1953年德国柏林的展览上,她用流利的英语和翔实的资料向参观者讲述美军罪行,这些材料后来被编成中、英、法、俄四种文字出版。
1953年,严仁英受邀陪同康克清同志前往哥本哈根参加第三届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大会。从此,“情况的发展更是不可收拾”,各种外事活动接踵而来。
1958年,作为五名观察员之一,严仁英代表中国参加在科伦坡召开的亚非妇女会议;1961年,参加以许广平为团长的中国妇女代表团访日;1964年,参加以蒋南翔为团长的中阿友好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19年,参加以黄甘英为团长的中国妇女代表团访美,并在此后多次出访美国;1988年,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英国等。
尽管占用了许多业务和家庭时间,严仁英对自己这些“不务正业”的工作无怨无悔,她一切听从组织安排,每次出访,都自愿承担起照顾整个团队的后勤工作,并将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严仁英气质高雅、英文流畅,常常被当作中国妇女的“形象大使”。对此,她心中充满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豪情,“我个子高、英文好、身体棒,又不裹小脚。走出去人家一看我这个‘板儿’,整个一活生生的新中国妇女的好样板儿!人家就会觉得中国妇女解放了,真的解放了。” 归国之后,严仁英曾短暂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北京第一助产学校校长,旋即回到北大医院做妇产科主任。虽然从事的是“一个人进院,两个人出院的甜蜜事业”,但严仁英很早就体会到了这份事业中的艰辛和苦涩:
“记得1946年我刚到北大医院工作的时候,医院产科收治的病人要么濒危,要么孩子已死,这种情况在当时很普遍。那时接收的产妇难产发生率特别高。我曾见过一位难产的农村妇女,由家人用一扇门板抬到医院时,孩子的一只手已经出来了。在那种情况下,医生所能起的作用实际上已经很小了。”
面对这些惨状,严仁英开始反思临床医学的局限。20世纪50年代,在参加北京市妇女健康普查工作时,她意识到,在未感觉患病时早期发现妇科肿瘤,容易根除疾病,相反,许多到门诊就医的晚期宫颈癌的患者,则大多回天乏术。
严仁英开始悟出一个道理,医疗只能救治一个人,而预防则可以造福一大群。
真正使严仁英下定决心从临床转行到保健的,还是受老前辈杨崇瑞的感召。在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工作时,严仁英就敬佩杨崇瑞改造旧接生婆、培养助产人员,使全国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大大降低的创举。
新中国成立后,杨崇瑞听从严仁英的劝说归国,任卫生部妇幼卫生局局长,与她同为全国政协委员。两人接触多了,杨崇瑞“牺牲精神,造福人群”的育人目标和个人行为准则,更是深深感染了她。踏着杨崇瑞的足迹,严仁英走上了妇女保健之路。
有一次,政协讨论关于人工流产合法化的问题,严仁英和杨崇瑞都表示反对,怕的是如果人流合法,则人们更不重视避孕了。后来他们却了解到,由于得不到人工流产术的合法帮助,有些妇女遭受着非法的折磨。许多像“段三针”等土办法,未能成功流产反而会导致孕妇尿瘘等残疾,甚至送命。
严仁英反思了自己幼稚可笑、脱离群众的单纯技术观点,提出了要“一只脚踏进群众中去”的思想,正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引下,她开始了保健之路的探索。
2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严仁英带领各科专家奔赴北京远郊密云县,一边办“半农半医”学习班,一边治疗一些妇女病,几乎跑遍了整个密云水库。她深切体会到了农村缺医少药以及农村妇女健康条件的恶劣。
可惜的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中断了。
严仁英夫妇没能逃过“”的冲击,顶着莫须有的“帽子”,严仁英被贬为卫生员。然而无论是抬担架还是扫厕所,严仁英都依然宽容真诚地看待他人,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
“”结束,终于迎来了崭新生活,为了使人工流产带来更少伤害,她开始提出“非手术终止妊娠”的设想,并带头在医院设立生育研究室,着手药物流产研究。
初始的工作只能靠闯,为了对抗孕激素和促进子宫收缩,“听说新疆山上有一种叫雪莲的植物,那个植物使它周围地方的雪都化了,他们说它是‘热型’的,是不是可以用它来试试看。于是我们就弄点儿雪莲,用实验室的小耗子来做试验看看。”后来,严仁英等人研究出实用前列腺素和中药穿心莲等草药终止妊娠的方法,接着又研究开发新药,终于闯出一条抗早孕非手术终止妊娠的路子。
如今,这项研究已经用于临床,给广大妇女带来福音。
19年,严仁英跟随以黄甘英为团长的中国妇女代表团访美,其间,她接触到了国外日渐兴起的围产医学。想起自己从事妇产科几十年临床工作的局限和教训,想起恩师林巧稚、杨崇瑞所走的道路,深受启发的严仁英决心将“围产保健”引入中国。
回国后,严仁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建北医一院妇产科“优生保健组”,开始研究围产医学。
以往的孕妇产前初诊要到妊娠7个月才开始,严仁英认为产前检查应从妊娠初期开始,坚持定期检查,才能做到早检查、早确诊、早保健,确保母子安全。于是,她又带领优生保健组成立了早孕门诊,继而组织孕妇学校,每天为近千名孕妇提供服务,对孕妇的生理、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指导,许多孕妇带着丈夫、婆婆一家人来听课。
现在,早孕门诊、孕妇学校、围产保健早已为人熟知,这正是严仁英为我国少生、优生工作所作的最早贡献。
要做优生保健,首先需要大量的调研。严仁英选择了当时经济欠发达、围产儿死亡率高的京郊顺义农村为试点,开始对1981年—1982年的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进行监测观察,并推广围产保健的“高危管理”措施。
没有经费?严仁英拿出自己的“顾问费”垫上;没有病人?严仁英带领大家挨家挨户“下去找病人”;急缺人手?严仁英义务给顺义村、乡两级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识别高危因素,处理高危妊娠、分娩及抢救新生儿的能力。
3年多时间,她们走遍了顺义7个乡,调查研究的婴儿达到2000多个,终于使围产儿死亡率由27‰降至17.6‰。严仁英的“围产保健高危管理”试点研究成果很快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好评,世卫组织连续资助中国举办3期全国围产保健高危管理学习班,将围产保健高危管理的技术推广至全国,并出版《围产保健高危管理》一书。
自此,严仁英扛起中国围产保健的大旗,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此后,严仁英与她的团队在全国农村陆续开展“造成孕产妇死亡的社会因素”调查、开展孕妇心理尤其是产后抑郁症的研究,将围产保健从医学扩展到社会学、心理学领域;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联合开展对“神经管畸形”的防治研究,将女性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上升为国家行为,使我国神经管畸形儿发生率在原有基础上下降了50%。
此外,严仁英还建立了中华围产医学会,创办《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建成北医妇儿中心大楼,在全国农村推广围产保健“管理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围产保健、生殖保健扩展到各个年龄段和多学科领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